本报讯(记者李辉 通讯员李权 摄影余悦)江西省瑞昌市报道:瑞昌市2025年以“决战大工业、开辟新赛道”为战略主线,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农业:瑞昌市以“藏粮于技”为核心,推动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作为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25年早稻机械化种植率达92%,14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智能化。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41个,“瑞昌山药”“溢流香禽蛋”入选中国农耕农品名录。在特色产业领域,瑞昌构建“四大攻坚”格局:茶叶、水产、油料、禽蛋四大产业链全面升级。总投资1.2亿元的食品科技产业园加速建设,沈家鱼、溢香禽蛋深加工项目即将投产,预计年产值突破5亿元。同时,瑞昌通过“衔接资金加龙头企业加监测对象”模式,带动1254户脱贫户参与联村产业,洪下乡旱鸭养殖、花园乡肉鸽基地等项目惠及超3000名农户。

工业:瑞昌市以“工业强市”战略为驱动,构建“光电加新能源新材料加绿色船舶”三大主导产业矩阵。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增速位列九江第二;光电产业规上企业达55家,实现营收14.47亿元,同比增长0.8%;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70家,营收突破53亿元。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的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单片功率达339.91W,转化效率17.7%,应用于智造小镇祥瑞园后,年发电量超125万度,实现建筑“零碳”供电。数字化转型成为工业升级核心引擎。瑞昌经开区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183家企业启动智能化改造,理文化工、凯耀照明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数字化标杆。江西首个区块链基础网络“赣链”在瑞昌投用,连接企业超200家,数据传输效率提升60%。此外,瑞昌通过“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地2021亩,江西国泰HR项目、沃尔得新型肥料等46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

城建:瑞昌以“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推进城市空间与生态品质双提升。2025年上半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个,惠及居民1.2万户;桃园·幸福里安置房、文博苑项目相继交付。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瑞昌港区集装箱业务正式开通,年吞吐量预计突破800万吨;通用机场、瑞昌至武穴过江通道等工程前期工作加速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瀼溪田园农旅综合体等文旅项目建成投用,上半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2%。生态治理方面,瑞昌实施“河湖林长制”,拆除幸福水库矮圩、湖塘水库库尾拦网12处,治理矿山生态修复面积200亩;污水收集率从2021年的22.93%提升至83.35%,BOD进水浓度达90.85mg/L,提前完成国家环保督察整改目标。

教育:瑞昌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25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比重达22%,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上半年,瑞昌中专新校区、第九幼儿园等6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5400个;第四小学扩建三期、码头中学学生宿舍等项目完工,化解大班额班级42个。在师资队伍建设领域,瑞昌招聘国编教师17人,全部补充至高中阶段;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180人次、省级培训18人次,第七中学36名教师获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教学质量提升成果斐然:2025年高考,瑞昌本科上线率达70.4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3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增“喜木班”等特色专业,学生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23项。此外,瑞昌投入3225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造资金惠及学校21所,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覆盖城乡所有中小学。

瑞昌市在农业稳基、工业强链、城市更新、教育提质等领域实现全面突破。这座长江之滨的活力新城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为江西高质量发展贡献“瑞昌样本”。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