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仓超)郑州报道:2025年11月23日,郑州首部卫生题材微电影《洗手的盲点》在郑州中国著名作家签名藏书馆举行首映仪式。这部微电影取材于著名作家杜禅创作的长篇小说“开花三部曲之”《圣人开花》中的一个片段,从“先解手后洗手”的日常陋习为切入点,表现一对夫妻去酒店用餐时,因男主人公先解手后洗手的习惯引发女主人公不满,两人引起争执。男人辩称:大家都这样。为验证真相,夫妻二人亲自观察并在街头随机采访,同时又联络北上广及国外朋友现场观察,结果是:情况果真如此。影片旨在揭露卫生认知的偏差外,更深挖其背后的文明病灶,当错误习惯被多数人如此合理化所引发的一系列思考。本文为作者在这部微电影首映发布会上的书面发言。

杜禅老师是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犹大开花》曾荣获2010年新浪好书榜文学榜第三名,《有啥别有病》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是名符其实的小说大家。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我本无资格对其作品说三道四,但看过根据杜禅老师创作的小说《圣人开花》其中的一个情节,由他自己编剧的微电影《洗手的盲点》后,却有许多的感触,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表面看,片中,一对夫妻因便前洗手所引发的矛盾和争论,似乎微不足道,但所揭开的却是一个关乎民生健康与公众卫生陋习的社会大命题。因此,我这里的“小题大做”绝无贬义,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小题大做——即:小视频,小观点,小事情,呈现的却是大故事,大道理,大境界。能够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拍摄成一部微电影,把一件很微小的事情提升到关乎健康与卫生甚至是文明革新的层面,并用叠加的影视画面一步步多层次展示,让人逐渐看清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盲点是这样,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儿。

杜禅老师把是便前洗手还是便后洗手这一矛盾争议解释为:人与错误的密切关系——以一个常见的常态化的习惯性错误,点出命题,引人思考,由此及彼,推演人生一出戏:人与错误因不知或者说明知故犯而有密切关系,当错误性习惯成为习惯性错误时,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盲点,是典型的视而不见,错而不知,因此形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盲点的习惯性接受并成为自己的习惯,并且把它人为的合情化合理化。但无论看不看见,这种错误的陋习都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因为关系密切,错误或过错都可以忽略不计——当人与错误的亲密关系成为一种视觉疲劳时,这个盲点就是一个错误,人在错中不知错,不是不知错,是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错。这种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观察,其穿透力显而易见。表面看是演绎尿尿的骚事儿,但着眼点着重还是在画面之外,这是对文明社会文明行为的一种妥协,也是对自我卫生与健康习惯的妥协。想一想人世间又有多少相同的事儿在发生,而且发生在与人的密切关系而不知,到底是人认知的局限还是对事情本身对错的思考的局限?这应该是哲学层面的思考,真的是发人深思,联想多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习惯的态度,不是用思考的方式,而是以习惯容忍习惯,融合习惯。缺乏思考的生活,自然会给人造成许多自身的盲点。人的生活其实很平凡,是没有所谓深度和广度的。人的智慧是从思考中衍生出来的思维导图与思想论理,没有思考的生活,永远是随波逐流,没有自我,没有独立,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没有引人入胜的新奇,甚至可以说只是行尸走肉。身处错误而不知,习惯于错误的行为而不知,不仅仅是生活的不良习惯,更是做人的一种错误性悲哀。比如:毁坏自然生态环境而不知,疯狂掠夺原资源而不知,在城市浪费用水而不知,盲目迷信而不知………等等等等。剧情中主人公的街头随机采访和垮境电话采访,说明这种陋习不存在地域与文化差异,它不分场域与环境,中国如此,国外如此,这是人类的共性,而这种共性细想起来是很可怕的。中国人讲不知者不为过,其实知与不知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就是过,错就是错,这是这个事件的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许多时候,人的意识是取决于个人的对自然与事物的认知能力,鉴赏水平,思维高度,见识差别。隔岸观火、宠溺子女、倡导金钱至上、人云亦云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陋习,都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是社会共识。深思一下,你不觉得背上会流冷汗吗?

这部微电影从日常陋习中选取一个片段,切入对生活认知的一种态度,一种思考,以文字与影像之力予以展示,这需要对人类社会细腻的观察与思辩,更需要勇气。就像河南省微电影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子义,在微电影《洗手的盲点》首映发布会上说的:杜禅老师的微电影《洗手的盲点》拍了电影人不敢拍的,表现了电影无法表现的。想想也是,这些日常型错误与不良习惯没有谁会去关注,没有关注,就一定是有盲点,发现这个盲点,需要对人类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高度关注与用心揣摩,对人生理念,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与探索。中国人讲理更讲“礼”,这种揭露与评判,藏着对人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对礼仪规则的尊重,对文明生活状况的尊重。无论从哪个层面讲,都要比发牢骚好的多,高尚的多,这是一个作家或电影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担当,也是一个有良知者对社会的最善意的提醒。

由于认知的差别,三观的不同,对于微电影《洗手的盲点》同样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因为便前洗手,恋人之间闹矛盾闹分手不可接受,也有作家朋友认为是吹毛求疵,吃饱撑的!还有朋友觉得这是典型的小题大做。其实小题大做,是一种能力,这不仅仅是一种思维高度浓缩的能力,更是掌控语言表述认知的能力。虽然便前洗手与传统的“饭前便后要洗手”的理念,在认知上形成明显的悖逆,但这种悖逆,正是作者想要提醒给社会的:纠错反正就从洗手开始,这应当是也必然是一种文明的共识,拒绝把错误常态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必须要做的,而且要努力做到的。这应当不是一件难事。正如杜禅老师所说:现在短视频、微电影传播快,我就想借这种形式让更多人看见这个“”习以为常“的错误,我不是在拍一部热闹的短片,是想掀起一场“”洗手革命”。从郑州到中原,从中原到全国,让大家把“”先洗手再解手”刻进骨子里。这是对人类文明革新的真诚警示,更是大爱,也是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