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林栓
序曰:中华文脉,泱泱荡荡;民间文艺,熠熠煌煌。自盘古开天以降,黎庶劳作生息,情动于中则发为言,艺蕴于行而传于间。上承三皇之智,下续百代之贤,录世事之沧桑,载民心之向背,铸民族之魂魄,启少年之心田。盖民间文艺者,文明之根脉,时代之镜鉴哉。今览其卷帙,感其磅礴伟力,作赋以颂之,励吾辈少年振翼高骞,续此华章哉。
第一章·肇始先民艺蕴初含
昔仓颉造字,始启文翰之途;然民间之艺,早萌于文字未彰之先。《礼记·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洪荒之世,先民击石拊石,以和八音,此乐之滥觞也;结绳记事,刻画岩崖,此画之雏形也。夏商之际,《诗经》国风采自乡野:“关关雎鸠”传淑女情愫,“七月流火”咏农桑艰辛,“伐檀”斥不劳而获,“硕鼠”诉黎庶之怨,三百篇里,民间之声逾半矣。周有傩舞驱疫,楚有巫歌娱神,皆黎庶智慧之凝结、情感之流露也。降至秦汉,乐府采诗:“陌上桑”赞罗敷贞洁,“木兰辞”颂巾帼贤良;民间文艺登堂入室,与庙堂之音交相辉映。观斯时之艺:或咏劳作之勤,或叹生计之艰,或颂家国之宁——皆源于真性情,发于众人心间。少年当知:文艺非象牙之塔,实生于民、兴于民者也。承此初心,则可涵养赤子之情,树立为民之志,不负韶华之易逝,勇担时代之重任。
第二章·薪火相传焕彩新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间文艺之脉,历千载而不衰,盖在其因时而变,求新求进也。汉有百戏,融诸般歌舞杂技于一炉,《西京杂记》载“鱼龙曼延”之戏,观者如堵,叹为观止;唐有曲子词,起于坊间,“杨柳枝”“浣溪沙”,市井男女皆能吟唱,遂开词坛之先河。宋有话本,讲三国英雄,说梁山好汉,街头瓦舍,听客云集,开白话小说之先河。明清以降,剪纸映窗,绣品传情,年画迎新岁,皮影演史篇,民间技艺蔚为大观。今逢盛世,数字赋能,民间文艺更焕蓬勃新机。剪纸艺术登央视春晚,光影交错间展中华美学;皮影戏与动漫结合,老技艺讲新故事,引少年追捧;短视频平台AI剪纸特效吸引超50万用户参与创作,非遗短剧《超越吧!阿娟》以醒狮为魂播放量破1.1亿;非遗直播,匠人带货,让刺绣、木雕之品,走俏天下。《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民间文艺之创新,恰合此道。少年当习此创新之智,承旧艺之魂,拓新途之广,让传统之美,在吾辈手中更耀寰宇。
第三章·文艺复兴化育少年
“文以载道,艺以化人。”民间文艺之兴,不仅在技艺之传,更在精神之延。近代以降,新文化运动兴起,学者采风问俗,辑录《歌谣集》、编纂《民间故事》,民间文艺重获尊崇,重焕生机。延安时期,秧歌戏演军民鱼水情,信天游唱革命豪情,《兄妹开荒》演劳动之乐,《白毛女》诉阶级之恨,激励万众同心,共赴国难。今之民间文艺,更成化育少年之沃土。端午赛龙舟,少年挥桨竞渡,悟团结之珍贵、中秋赏明月,共诵“但愿人长久”,感亲情之温暖、元宵猜灯谜,巧思寻趣,启智慧之端倪。例如民间故事课堂,先生讲《愚公移山》明坚韧之志,说《孔融让梨》传谦让之德,于一言一行、一情一景间,植美德之种、润心灵之田。非遗进校园,匠人授技艺,少年执针学绣,握刀学刻,于一针一线、一刀一刻间,悟匠心之专注,承文化之根脉。《论语》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间文艺,恰是诗礼乐之载体,化育少年之良师。少年当浸润此艺韵之中,养浩然之气,树凌云之志,以笔为剑,以艺为帆,奋楫逐梦,建功河山。
尾声:千年艺脉涌波澜,久蕴民间韵自甘。诗采国风传古意,戏呈社火庆新欢。窗花映雪凝春意,皮影流光演世谈。非遗老树萌新翠,神州瑰宝耀长天。
———————
(王林栓:中国红色诗人、中国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老教授文化院执行院长、郑州市青少年诗书画学会会长)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