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报手机客户端
以残助残 微光成炬   一位聋人公益者的二十八年的坚守
2025-10-31 17:20  点击:95227
  本报道(首席记者 姜德兴)郑州报道:10月31日,在豫东平原的一座小城,每天清晨,43岁的张继磊都会准时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与常人不同的是,他的电脑旁放着一副磨损严重的助听器,屏幕下方贴着密密麻麻的便签,上面记满了不同残疾人的需求——“李姐,视力障碍,需盲用读屏软件”“小王,下肢残疾,求职电商客服岗位”“刘叔,脑瘫患者,咨询康复辅助器具申请流程”。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串联起他二十八年无偿助残的公益路。
图片39
图片40
  他一岁时发高烧,治疗过程中不幸导致中毒性耳聋,童年在寂静与旁人的异样目光中度过,但他从不自怨自艾,更是怀着更远大的目标积极向上,2011年北京联大毕业在企事业单位做科员,利用业余时间做助残公益。2016年入职一家私企做中高层管理,主要服务于助残公益。2019年独自开启创业项目同时兼顾公益助残项目。从最初的业余时伸出援助之手,到如今独自一人全身心投入助残公益已足足二十八年。二十八轮春华秋实,他助人的初心历久弥新,不曾更改。
图片41
  为了帮残疾人找工作,他跑遍了当地大小企业。有一次,为了说服一家服装厂招收聋人裁缝,他带着自己熬夜整理的“聋人就业优势分析”,连续一周守在工厂门口。厂长被他的执着打动,最终同意招收5名聋人。当那5位残疾人拿着第一个月的工资,用手语向他表达感谢时,他的眼眶红了——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坚持能改变别人的生活。从那以后,他更拼了,不仅帮残疾人对接岗位,还自费报名电商培训课程,学会后再免费教给有需要的残疾人。截至目前,他累计接听服务热线几十万余次。
图片42
  除了康复、教育、就业、创业、扶贫、培训、婚恋、维权、手语翻译、无障碍环境建设、政策、保障工作,开展助残类文体活动,也是他的日常工作。他记得,2018年,一位聋人向他求助,希望能找到人生伴侣。他四处打听,最终在邻市的残疾人交流群里找到了一位同样身有残疾却乐观开朗的女孩。为了使更多的残疾人相互交流积极融入社会,他提前联系好无障碍车辆,协调了一个场地举办残疾人相亲活动,精心策划的娱乐活动顾及了所有缺陷人群,帮他们化解因身体残疾产生的自卑。一年后,这对新人特意带着喜糖来看他,女孩拉着他的手说:“张叔,是您让我们相信,残疾人也能拥有幸福的家。”
图片43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始终为别人奔走的公益者,自己正承受着病痛与贫困的双重压力。他患有焦虑症躯体化,需要终身服药,每月仅有的几百元困难补贴,连药费都不够。父母的退休金,既要承担他的生活费和医疗费,还要补贴他做公益的开支——打印资料、给残疾人买慰问品、支付交通费,十年下来,累计支出已超过万元。2022年冬天,他的助听器坏了,为了省下钱帮一位盲人买盲杖,他硬是拖着没换,靠看口型和打字与别人交流。
图片44
  身体的病痛、经济的拮据,都没能让他停下脚步,但近两年,随着年龄增长,他的体力越来越差,有时帮残疾人跑一趟部门,回来就要躺好几天。看着笔记本上还没完成的“待办清单”,他心里急:“全省还有那么多残疾人等着他,他不能停下来。”他听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正在进行,便想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更多人关注残疾人群体,也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助残公益的队伍。“他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要是能有更多人一起做,残疾人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图片45
  二十八年公益路,他没获得过什么大奖,没上过什么电视,但在当地残疾人心中,他就是“主心骨”。有人问他,这么拼图什么?他在电脑上敲下这样一段话:“他是残疾人,知道残疾人的难。他帮他们,不是为了名利,只是想让他们知道,就算身体有缺陷,也能活出价值;就算遇到困难,也有人会帮他们。”
图片46
  如今,他依然每天坐在书桌前,处理残疾人的求助信息。他的电脑屏幕上,有一个新建的文档,标题是“未来助残计划”,里面写着:“帮10名残疾人学直播带货”“为20户残疾家庭申请康复补贴”“组织一场残疾人婚恋交流会”。这些计划,藏着他对残疾人事业最深的牵挂,也藏着一位普通聋人,用微光点亮他人的滚烫初心。他说:“只要他还能动,就会一直帮下去——因为他们残疾人,要互相撑着走下去。”
 

发表评论
0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