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图文推荐 » 正文

知青作家刘建生和他的知青情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04  浏览次数:147396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袁宏太 通讯员田聚成 苏小蒙】河南报道:在我的文朋诗友圈里,刘建生这个人不能不提。刘建生个子不高,瘦瘦的。走在大街上、汇入到人流中,不显山不露水的,完全与我们芸芸众生无异。但是,你如果听他如数家珍般地讲起他的经历,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本报讯【记者袁宏太  通讯员田聚成 苏小蒙】河南报道:在我的文朋诗友圈里,刘建生这个人不能不提。
  上世纪80年代,是粉碎“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之后我国文学出现的一段黄金时期。
  那时,刘建生参加了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百花园杂志社主办的一个文学创作培训班。结业之后,在他的倡导下,参加这次培训学习的那群年轻人成立了一个“小草文学社”,其中有工人、农民,还有大中专学生、教师和机关干部。
  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不仅经常开展读书、研讨、讲座等文学活动,还创办了一份《小草》文学期刊,作为发表习作的园地。尽管这本杂志是用蜡纸刻版传统的油印方式,印数不多,每期只能印二三百份,但在社会上影响还是挺大的。我们郑州地区的《百花园》《郑州晚报》《郑州法制报》《经济决策报》《河南商报》和我们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主办的《工人文艺报》,以及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都曾选载和广播过它上面的作品。
  刘建生是这个“小草文学社”的社长兼这份《小草》文学期刊的主编,不仅显示了他的文学才气,还突显了他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一下子引起了我们郑州文学界的注意。当时郑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马其德、副秘书长寇云峰就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过:刘建生这个人挺不简单的。
  更不简单的是,在此期间,刘建生除了写一些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外,还先后担任了《郑州晚报》《河南商报》《郑州工人报》《河南工人日报》和省市广播电视台的通讯员或特约记者,写过不少极有分量的新闻通讯报道。
  他采访过原党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外交部长、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还有山西大寨书记郭凤莲,全国上山下乡知青代表人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以及邓亚萍、姜昆、郑海霞、宋小宝、刘兰芳和魏云、王善朴、杨华瑞等文体界的一些知名人士……
  他还出版了一部自己的作品集《草籽集》。
  他先后成为郑州市作家协会和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毫不夸张地说,那几年在我们郑州的文学圈和新闻界,提起刘建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
  那时,我在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负责日常工作,我和他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
  刘建生个子不高,瘦瘦的。走在大街上、汇入到人流中,不显山不露水的,完全与我们芸芸众生无异。但是,你如果听他如数家珍般地讲起他的经历,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刘建生(右)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下乡时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插队落户知青的合影,第三排右三为刘建生
  刘建生的祖籍在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云竹湖岩良村一一那是一片闻名遐迩的革命老区。1949年出生的他,就成长在一个革命的家庭里。他的祖辈父辈,有的当过红军,有的当过八路,有的当过土改干部,有的牺牲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上世纪60年代,他在家乡读完小学,便跟随从解放军部队当军官的二叔转业来到我们郑州,在郑州市第十八中学上了初中。
  那时,正逢那场众所周知的所谓大革命。他当过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当过社会上的“红卫兵”,还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当过学校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用刘建生常爱开玩笑的那句话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不过,让他至今仍引以为骄傲的是,1968年,他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学校是第一个贴出决心书要求上山下乡的,并成为我们郑州全市首批71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之一。
  当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联名写的《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坚定不移地走革命化道路的倡议书》,曾发表在《河南日报》上,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也曾连续几天不间断地播出,并被许多大中专院校翻印成传单广泛散发,可以说几乎家喻户晓。
  他们是插队落户到现属平顶山市,过去的许昌地区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的。这个地方,是我国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最早发源地。
  那是1954年,这个地方有30多名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返乡务农,参加正在兴起的农业合作化生产运动,以解决农业合作社会计和计工员的不足,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毛主席那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名言,就是针对这个地方说的。在这里,刘建生不仅结识了老一辈知青,如担任公社党委书记的卢忠阳、人大代表的黄法娃;和他一同来的,还有后来成为众所皆知的全国知青模范薛喜梅、杜银娣,以及后来成为首都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教授的程虹等等。
  他们在一个生产队生活、劳动。刘建生说,他们在这里,用劳动和汗水,谱写了一曲那个年代的青春之歌。我从海内外发行量很大的一份杂志《凤凰周刊》上的一篇文章看到,那时,刘建生在这群知青中,也属于比较出类拔萃的。他在那里,虚心向农民学习,不仅掌握了所有的农活,还学会了喂牛、赶牛车,用牛犁地、耙地,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牛老板”。他还往往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每天挣到15个工分,这在当地农业生产一个壮劳力工分普遍都是十分八分的情况下,是很了不起的。
  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刘建生作为知青,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刚刚开播的河南电视台应邀作了一番讲话,曾经轰动一时。在郏县召开的“五好青年”表彰大会上,他也是受到表彰的知青之一。刘建生是1971年抽调回城的。起先,他在我国大型国企一一郑州煤矿机械厂当工人,不久又被推荐到郑州师范学院上了大学。毕业后,重返郑州煤矿机械厂,在子弟学校当了一名教师,并开始了文学与新闻的写作
  一一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多么光荣,我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知青!当年,曾毅然告别繁华的都市,宁静校园朗朗的书声,还有父母兄妹那浓浓的亲情,与一个青春少年美丽的梦……上山下乡,我们在这里,成为新一代农民;上山下乡,我们在这里,投入伟大的斗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书写了平凡且又不平凡的人生……
  这是刘建生写的一首诗里的几句。在我们郑州文学创作队伍里,他是一位大家公认的“知青作家”。记得那时我们文朋诗友聚会,或者参加文学界的一些活动时,刘建生往往情不自禁地说,他这丰富多彩的知青人生,如果写,足够他写一辈子……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他说得当然极有道理!

  刘建生主持知青联谊会的活动

  知青们重游当年的上山下乡之地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刘建生并没有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那时,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大都已经返城,开启了崭新的人生。有的在工厂企业当了工人,有的在机关单位当了干部,有的在中小学当了教师,有的甚至在大中专院校当了教授……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光与热的同时,抚今追昔,过去的知青岁月,无疑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日子,他们这群人在省会郑州自发成立了一个知青联谊会,为郑州乃至河南全省的知识青年搭起了一座相互联系的桥梁。
  刘建生一一作为当年一位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知识青年,很快成了这个社团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如果说过去工作之余,刘建生把一门心思都扑到写作上,隔三差五地拿出一篇又一篇文学与新闻作品,让人不能不刮目相看;那么从此,组织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用他的话说,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追求、一项事业、一股精神。
  在他的策划和努力下,他们不仅成立了以“知青”命名的志愿者服务队、艺术团、公益爱心基金会,还创办了网络平台和微信群。尤其是他们创办的纸刊《知青》杂志,专门刊登党和政府有关知青的方针、政策,知青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的人与事,以及回忆录等过去的一些历史文献资料,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发行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在这方面,刘建生还做了两件让知青们津津乐道的大事。
  一,他把他多年,甚至不惜花钱搜集到的有关我们郑州当年开展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些资料,包括文物,如文件、证件、报刊、图片,以及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农具等,在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一一过去的一个知青点,建立了一座拥有占地近千平方米的“郑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陈列馆”。
  二,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人。刘建生和几个知青联名给省委、省政府写信,建议在当今新农村建设的改造中,保留和保存好当年他们上山下乡过的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遗址,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很快得到落实。
  如今,“郑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陈列馆”和修葺一新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遗址,已经成为我们河南地区两道亮丽的风景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当年的知青和广大青少年及人民群众前来瞻仰、参观、学习。
  这几十年来,我们郑州乃至河南,当年的知青一一大都陆续进入了不惑和知天命之年。但是,在知青联谊会的组织下,他们本着“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精神,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座谈会、讲演会、图片展、征文比赛、旧地重游,组织艺术团到社区、农村演出,不仅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各项中心做了有目共睹的大量的工作,同时也让他们一个个的晚年“人老心不老”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特别是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这些知青们在自己有限的收入中纷纷捐款、捐物;在抗击SAKS、冠状病毒期间,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忙碌在社区的最前线,奉献出一片赤诚之心……
  由于刘建生在这方面的贡献,先后被有关部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志愿者和改革开放40年优秀人物,并荣获河南省文化厅、民政厅、老龄委联合授予的“长青奖”,应邀担任了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知青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
  ……从1968年迄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有人说“青春无悔”,也有人说“得不偿失”……可谓见仁见智、贬褒不一。但是,刘建生和当年的广大知青,用他们过去和现在的实际行动,把这场运动变成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砥砺前行!
  作为一个作家,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新闻写作,后来我发现刘建生基本上再也没写什么东西。即使在我从事《郑州工人报》副刊编辑之时,曾多次打电话、发微信,甚至登门向他约稿,他总是因知青的事太多、太忙而婉言谢绝。这只能用人各有志来解释。
  ……这几年,我们文朋诗友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见面时,大家还常常谈及刘建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他是一个“扶不起来的才子”。当然,这是针对他在写作上而言的。但仔细想想,在我们郑州文坛上,不过失去了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作家而已。刘建生一一他却用一个知青作家的才气和热情,以实实在在的行为与行动,为我们郑州乃至河南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书写了另外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篇章。
  刘建生近照
  刘建生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证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