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万杰 通讯员心语)郑州报道:专访时三友·新商业研究院主席团主席、嘉海实业发展集团董事局主席、未来企业家论坛创始人马培忠.
记者:马主席,您好!非常荣幸能与您对话。我们都知道您有一个令人惊叹的习惯——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起床跑步和读书。这种近乎苦修般的自律,在当代企业家中极为罕见。是什么支撑您坚持了17年之久?您认为这对您的事业成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马培忠:谢谢你的观察。很多人问我如何平衡高强度的工作与充沛的精力,答案就藏在我的晨间仪式里。从最初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到如今形成肌肉记忆般的自然节奏,我以坚韧的自律精神坚持丰富自我17载,日坚持凌晨4:40晨起,从未中断。在我看来,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的人才能成功——我们发现每个成功企业家都是自律且有毅力的。于我而言,晨跑不仅是锤炼体魄的方式,更是磨砺意志的过程;而深度阅读则像给大脑做“健身操”,让我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年,我将自律与终身学习融入生命哲学,它们早已不是简单的习惯,而是成为我决策时的定盘星、创新时的源动力。每当市场波动或挑战来袭时,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能量储备,让我得以从容破局。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创办的“时三友·新商业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强调“破局、传承、觉醒、播种”四大使命,这在当前众多商学院和研究机构中显得极为独特。请问,是什么样的初心促使您创立这样一家研究院?
马培忠: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让我回想起2008年在日本京瓷与稻盛和夫先生的一次深刻对话。那天,我“死皮赖脸”地跟着他五天,只为从这位经营之圣身上汲取智慧。第五天中午,他终于被我的执着打动,与我畅谈整整一个下午。临别时,他带我去了一间顶层密室,那里存放着乔布斯、任正非、比尔·盖茨等全球顶级企业家拜访他时写下的“悟道心得”。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经营,不是术的堆砌,而是道的觉醒。
从那时起,我就在思考:中国有五千年文明,有毛泽东思想这样伟大的战略体系,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家还要万里迢迢去欧美学习管理?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扎根中国土壤的商业哲学?这,就是我创立时三友·新商业研究院的初心——为中国的民营企业“铸魂”。
我们不做知识搬运工,我们要做思想的点火者。研究院的终极使命,是推动人类商业文明从“资本驱动”向“良知驱动”的范式革命。
记者:您提到“铸魂”,这个词很有力量。但现实中,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2.9年,中小微企业更是短至2.6年。您认为,这些企业“短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马培忠:根本问题不在产品、不在资金、不在技术,而在于企业家的思想缺位。
你看,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学数学、语文、物理、化学,但没人教他们“如何经营一家企业”。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赚钱,但他既没学过怎么管理团队,也没学过怎么应对危机,更没建立过正确的商业伦理。然后他就去创业了——这就像让人不学游泳就跳进大海,不死才怪。
我在德国宝马公司交流时,一位德国教授对我说:“你们中国人根本不需要来德国学管理,你们有《毛泽东选集》。”这句话让我震撼。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身边的宝库当成废墟,却跑到远方去寻找灯塔。
毛泽东思想里的“群众路线”,就是今天的用户思维;“持久战”就是企业长期主义;“矛盾论”就是战略决策工具;“实践论”就是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的鼻祖。这些思想,本应成为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母乳,却被我们遗忘了。
所以我说,民营企业的“短寿魔咒”,本质上是精神贫血症。
记者:您提出要打破西方400年的商业文明垄断。那么在您看来,西方管理理论有哪些“水土不服”的地方?
马培忠:西方管理理论有三大来源: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美国的企业管理学、日本的心学思想。它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确实发挥了作用,但今天已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它们停留在“术”的层面,缺乏“道”的指引。比如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特劳特的定位理论,都是操作手册,教你怎么做,却不告诉你为什么做。企业可以靠这些“术”赚钱,但无法靠它长青。
第二,这些理论背后往往服务于金融资本的全球布局。你看看华尔街是怎么运作的?先降息放水,让资本廉价,再通过上市、并购、做空,收割全球财富。很多中国企业家盲目套用这些模式,结果负债累累,甚至被资本反噬。
第三,它们诞生于工业时代,适用于物质匮乏的年代,强调效率、控制、标准化。而今天是数字文明时代,核心是连接、共生、创新。科层制管理在互联网企业里已经僵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性治理”“和而不同”,反而更具前瞻性。
所以我说,不是中国企业管理落后,而是我们一直在用别人的尺子量自己的路。

记者:您主张“将中国当做一家‘超级公司’”,这个比喻非常新颖。能否展开讲讲?
马培忠:当然可以。如果我们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看作一家“超级公司”,它的董事长是党中央,CEO是国务院,董事会是政治局,监事会是中纪委,员工是14亿人民,客户是全世界。
这家公司经历了什么?从1949年成立时的“赤字严重、技术落后、外部封锁”,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它做对了什么?
它坚持“实事求是”的经营哲学,不搞教条主义;
它践行“群众路线”的客户战略,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KPI;
它运用“持久战”的增长节奏,在芯片、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十年磨一剑;
它擅长“统一战线”的生态构建,让国企、民企、外企各展所长,形成“百花齐放”的经济生态。
华为的任正非说:“华为的红旗能打多久,要看我们能不能像毛主席那样用辩证法指导经营。”
马云也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我们做企业最好的教科书。”
我们研究院正在做一件事:把《毛泽东选集》翻译成商业语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数字化时代的用户洞察;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初创企业的破局策略;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私域运营与社群经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品牌势能的引爆逻辑。
这不是照搬历史,而是提炼穿越时空的智慧。
记者:您提出要创办“全球首家企业家学院”,而且课程结构是“70%思想课+30%技能课”。这与传统商学院截然相反。您不怕别人说您“务虚”吗?
马培忠:正因为太多人“务实”,才导致企业越做越虚。技能可以外包,战略可以咨询,但思想必须自建。
我们现在的商学院,教股权设计、教融资路演、教市场营销,全是“术”。结果呢?企业家学会了怎么融资,却忘了为什么创业;学会了怎么估值,却失去了初心。
我们学院的70%思想课,包括三个维度:
一是东方智慧:儒释道的“心性修炼”、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易经的变通哲学;
二是红色管理:毛泽东思想中的矛盾分析、组织建设、群众路线;
三是未来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数字文明的哲学思考。
30%的技能课,由市场专业机构完成。我们不教“怎么做”,我们解决“为什么做”和“为谁做”。
我常讲一个故事:草原上,牛比狼大,有角有力量,为什么牛不吃狼?因为牛内心弱小,狼内心强大。企业也一样,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坚定。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生意人”,而是“文明传承者”。

记者:您为什么要创办未来企业家论坛呢?
马培忠:创办未来企业家论坛主要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当下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企业家们在经营过程中也存在思想和认知上的不足。我希望通过这个论坛,给更多的民营企业家以启迪。
一方面,论坛可以汇聚各方智慧,让企业家们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前沿思想和理念。在这里,大家可以分享经验、交流观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拓宽视野,提升认知和格局。
另一方面,它能够搭建起政府、企业、资本之间的桥梁。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困境,制定出更贴合实际的政策,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可以借助这个桥梁,获得资本的支持,解决融资难题,同时也能更好地响应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资本方则可以在这里发现有潜力的企业和项目,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此外,未来企业家论坛也是培养新一代企业家的重要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年轻的企业家们能够快速成长,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承担起推动中国商业文明进步的使命。我们要让这个论坛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成为中国商业文明不断发展和传承的重要阵地。
记者:您提出了“未来企业家的十三个标准”,其中提到“新使命”“新主场”“新责任”等概念。您认为,未来的企业家应该是什么样子?
马培忠:未来的优秀企业家,必须完成五重跃迁:
一是从“赚钱机器”到“国家嵴梁”。民企不再是“草根逆袭”,而是国家战略的先锋队。半导体企业攻关“卡脖子”技术,农业企业参与“种业振兴”,新能源企业助力“双碳目标”——这才是新时代企业家的使命。
二是从“世界工厂”到“全球规则制定者”。TikTok重塑全球社交,华为制定5G标准,比亚迪输出新能源生态。我们要的不是产品出海,而是文明出海。
三是从“商业变现”到“文明跃迁”。聚焦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深空探测这些影响人类未来30年的硬核领域。企业家要成为“人类文明的探路者”。
四是从“家族延续”到“社会价值永续”。破解“富不过三代”,不是靠分家产,而是靠建机制。设立慈善信托、建立荣誉董事会,让家族精神转化为社会财富。
五是从“企业价值”到“人类叙事”。最终,中国企业家要在人类商业史上留下“中国印记”——不仅是经济贡献,更是文明贡献。
所以我常说:真正的商业成功,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推动了多少文明进步。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对未来有何展望?特别是2049年,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
马培忠:我有一个梦想:到2049年,人类正式迈入“文明1.0时代”——一个基于良知共识、共生共荣的新纪元。
届时,中国企业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全球商业文明的引领者;
中国管理智慧不再是“地方性知识”,而是世界通行的管理范式;
中国企业家不再是“财富榜上的名字”,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
我们研究院的终极愿景,就是让“心商合一”的理念成为全球共识——用心驾驭商业,用良知驱动发展。
这不仅仅是一家研究院的理想,更是一场思想的长征。而我,愿意做那个点火的人。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时,马培忠主席送了我一本他亲笔签名的《基于毛泽东思想的新商业管理体系》手稿。翻开第一页,写着一句话:
“商业的终点,是文明。”
在这个流量为王、速成为尚的时代,还有人愿意为“铸魂”而战,令人动容。或许,正是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才能真正点燃中国商业的未来。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