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报手机客户端
非遗,油纸伞--永远的记忆
2018-06-05 11:08  点击:166098
   本报讯【记者 陈楠四川报道】成都6月5日电,我是四川泸州人,泸州油纸伞---是我永远的记忆。泸州分水纸伞的制作起源于明朝末期,迄今已有400余年悠久历史。此项古老的传承工艺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唯一还保持用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的纸伞生产技术,该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图片1
 
  它的制作过程有号竹、削伞架、裱伞面、上油、穿线等70多道工序。首先要选取质地坚硬、富有弹性的竹子进行晾晒,再锯筒、画线、刨节、刮青、钻孔、拼架、穿线、串联等制成伞坯,然后将图案裱上伞面,涂抹天然桐油,用五色细线穿插在伞骨之间,装上手柄后完成一把油纸伞。整个过程沿用最原始的桐油、石印等数百年传统工艺,所有工序全是手工制作。
 
  不时想起戴望舒的诗句,虽然我没有所说的那个丁香般愁怨的女子,但这意境已静静地幽居在心田,成了我一生永远的记忆。
 
图片2
    《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戴望舒
 
  戴望舒的“她”,使人间的雨美成了一副画。而“她”,就是一把油纸伞。我也因之对油纸伞的印象在一生的时间里,总是与在雨中在小巷和一个虚拟的丁香花般的姑娘联系在一起……
 
图片3
 
  这般安静、淡然、妙曼的画面只是一种不朽情怀,我将安静地守在时光的此岸,悄悄,悄悄的在半世苍茫里浮想联翩,让那油纸伞的余香若水穿尘,缤纷梦萦。

发表评论
0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