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正文

从潜艇兵到 “粉条司令”:一位老兵的乡土情怀与产业突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01  浏览次数:127966
核心提示:本报讯(记者 仓 超 通讯员 张晓辉)禹州报道:八一建军节前夕,在中华老字号盛田农业百年粉坊的禹粉“非遗”工坊,孙继周撸起袖子,娴熟地表演禹粉“银丝之舞”——传统漏瓢技艺。孙继周,从一名潜艇部队的优秀士兵到盛田农业的掌舵人,这位老兵用三十六年的时间,在乡村振兴中书写了一曲铿锵有力的“老兵之歌”。
       盛田掌握关键保鲜技术!
       铁血军魂,荣耀致敬

       本报讯(记者 仓 超  通讯员 张晓辉)禹州报道:八一建军节前夕,在中华老字号盛田农业百年粉坊的禹粉“非遗”工坊,孙继周撸起袖子,娴熟地表演禹粉“银丝之舞”——传统漏瓢技艺。孙继周,从一名潜艇部队的优秀士兵到盛田农业的掌舵人,这位老兵用三十六年的时间,在乡村振兴中书写了一曲铿锵有力的“老兵之歌”。
       1983 年,17 岁的孙继周第一次穿上军装,自此,军营锻造的筋骨支撑他坚强走过人生的惊涛骇浪。海南岛的训练场上,千米泅渡时呛进的海水、万米长跑后磨破的胶鞋、五步桩上摔出的淤青,都成了 “优秀士兵” 奖章背后的注脚。“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这句当年指导员的训话,后来成了他创业时挂在车间墙上的标语。
       孙继周创办盛田农业之初,面对资金、市场的困境,孙继周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抱着军人的信念:“要做,就做最好。”并且立下誓言,要始终坚守禹州粉条的优秀品质,朝着做强做大禹粉产业的目标发展。
       十多年来,孙继周始终坚持“一真二纯三古法”原则,制作正宗纯红薯粉条,真正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保留下来,正是基于这种浓烈的工匠精神和传承意识,盛田农业百年粉坊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河南省首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红薯制品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孙继周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第一位河南省禹粉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孙继周在企业总部港建设了国内首家粉条产业观光工场。工场由景区和创新板块组成。景区体验板块设置有“一馆一所一园”:中国禹粉文化博物馆:禹州粉条制作技艺省级传习所;占地3000亩的红薯主题公园。创新板块设置“一校三中心”: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盛田农业农民田间学校;禹州市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心;河南省红薯产业开发及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功能食品绿色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在传承与创新的十字路口,孙继周的军人思维再次显现,他引进禹粉数字智能化生产线,组建博士研发团队。当第一根不含明矾的鲜粉条从生产线出来时,他激动得像当年收到入伍通知书。如今,19 项专利让 “禹粉” 摆脱了 “土味” 标签,56 种新产品里,既有登上欧美超市的五彩鲜粉,也有年轻人追捧的 “粉一根” 酸辣粉。胖东来的订单、锅圈食汇等大型连锁超市的订单让企业声名鹊起。
       走进盛田农业的产业观光工场,处处鸟语花香、整洁规范,中国禹粉文化博物馆里,510 件老物件诉说着农耕文明的传承;传习所的十八道工序演示区,研学基地里,孩子们跟着《一颗红薯到一根粉条的 “72 变”》课程动手实践,孙继周常来给他们讲军旅故事:“你们看这红薯,扎根土地才能结果;就像军人,扎根人民才能有力量。”

       如今,年接待近万余游客的 3A 级景区里,常有老兵组团前来观摩。孙继周总是热情接待,并介绍发展经验。
       八一建军节这天,孙继周会像往年一样,重温入伍誓词。他说自己最爱听《强军战歌》里的一句:“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 对他而言,这个号角既在军营的集结号里,也在生产线的轰鸣声中,更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中华老字号非遗红薯粉条展示 

微信图片_20250801093132
微信图片_20250801093223
微信图片_20250801093230
微信图片_20250801093234
微信图片_20250801093238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