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报手机客户端
一箱蜂,四代人,百年路,甜蜜从不辜负坚守:河南王海柱与他的“蜂益”人生|头雁故事
2025-09-26 16:08  点击:147683
微信图片_2025-09-26_161016_750
  本报讯【记者袁宏太  通讯员王新文】河南报道: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
   “头雁故事”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农参共同发起的头雁“护航计划”中的内容板块,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真实的故事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今天,我们分享河南省郑州蜂益农家养蜂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王海柱的故事。深处河南荥阳,一家四代人与蜜蜂结缘,他们用超过百年的时间,只做一件事——酿造真正的好蜂蜜。
  “蜂益自然甜,健康永相伴。”蜂益合作社的这句标语,藏着王海柱一家四代人与蜜蜂的缘分。这罐蜜,装着饥饿年代的挣扎,装着改革开放后的闯劲,更装着新时代的创新。如何让老手艺熬过市场浪潮?如何让小蜜蜂撑起乡村振兴的大舞台?王海柱的故事,或许能给你答案。
微信图片_2025-09-26_161028_597
  四代传承,百年蜂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对于王家而言,这句话可以改写为:“蜂不在多,有诚则灵;蜜不在贵,有真则甜。”
  初秋的蜂场里,王海柱拿起一枚泛黄的公章,“河南省荥阳县王村乡韩村养蜂场”的字迹早已模糊。“这是1964年我爹专业养蜂时领的,有了它,才能带着蜜蜂走南闯北。”而这枚公章的源头,要追溯到1920年的饥荒岁月。
  王海柱的太爷爷王永发,是那个年代无数挣扎求生的农人之一。“那时候不是养蜂,是‘掏蜂’——天暖时去邙山找野蜂窝,掏点蜂蜜换钱,掏点蜂蛹充饥,就为不饿死。”王海柱的语气轻得像风,却藏着刻骨的艰难。爷爷辈依旧是“看天吃饭”,只有四五月份蜜源足时才碰运气,直到1964年,一场意外改变了家族轨迹。
  王海柱的父亲因支边患上高血压,反复长疮,竟在被爷爷养的蜜蜂蜇后意外好转——这个充满偶然性的故事,让父亲下定决心走上专业养蜂路。可在那个年代,养蜂需以大队名义申请,这枚“河南省荥阳县王村乡韩村养蜂场”的公章,成了王家“职业化”的起点。
  往后的岁月里,养蜂场像一株坚韧的野草,在时代浪潮中扎根生长:2004年因高速修路搬迁至中原路,6亩地撑起了分装基地;2006年拿下河南省首批蜂产品生产许可证,编号0012,成了省内第12家通过认证的食品企业;2019年在政府协调下重返家乡,16亩建设用地撑起新基地,门前的路被命名为“蜂益路”,藏着“蜜蜂丰,蜂农益,事业兴”的期许。
  “爷爷教我们‘本分做人,踏实做事’,父亲说‘不占便宜常吃亏’,这比任何秘方都金贵。”
微信图片_2025-09-26_161046_623
  诚信为本,品质至上
  市面上蜂蜜那么多,怎么才算“真”?
  王海柱说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不是所有真蜂蜜都是好蜂蜜,只有自然成熟、未经人工添加的蜜,才能算好蜜。”
  王海柱拿起一瓶槐花蜜,对着阳光晃了晃,“蜜蜂采集的花蜜水分高达85%,需要酿造3到10天才能把水分降到18%以下,才能封盖成为“成熟蜜”。这样的蜜能常温保存十年不变质,“古希腊出土的3000多年前的蜂蜜还能吃,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而许多蜂农为追求产量,提前取蜜,蜜未成熟,买回去不到一个月就会发酵、涨瓶。“就像收小麦得晒干,蜜没酿熟就是‘湿粮’,骗得了人骗不了时间。”
  这份对“真”的执念,藏在合作社的每一个细节里。中原地区主打槐花蜜、酸枣蜜,为了避开农药污染,王海柱带着蜂群钻进太行山深处,采那些无人管理的野山枣花;东北的椴树蜜、南方的龙眼蜜,则严格按照花期时间转场,不抢收、不催熟。
  尽管根植传统,蜂益并不守旧。
  他们在深加工产品上不断突破:蜂胶软胶囊、王浆含片、便携蜂蜜水……尤其是“蜂蜜水”产品,设计巧妙,蜂蜜与水分离,按压才混合,随身携带、随时饮用,解决了年轻人“想喝蜜却找不到水”的痛点。
  包装也针对不同人群精细化设计:
  老年人依旧钟情大瓶装,斤两要足;年轻人更喜欢15克小袋装,像咖啡条一样方便携带;还有128克、320克、520克等不同规格,适应各种场景。
  王海柱说,这就像蜜蜂追花,哪里有需求,就往哪里去。
  破局之路:从走街串巷到国家级示范社
  早期的蜂产品,大多由外贸和供销社统一收购。直到市场放开,一下子没了销路。“逼得我们不得不自己找路子”,王海柱回忆道。
  “要是没铁路局职工那句‘开个店吧’,咱可能还在给供销社供货。”王海柱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1989年,那年他带着300多箱蜜蜂去郑州,铁路职工总围着买蜜:“一年来一次不够,搁这开个店多好。”
  这句无心之言,让王家从“养蜂人”变成“创业者”。在郑州庆丰街,火车头体育场对面的第一个专卖店开张了,没有电话,就在瓶身上写“荥阳县王村乡”的地址代销。
  1991年,王海柱注册“健康”商标,这枚商标如今成了拥有知识产权的“老字号”。2012年,郑州蜂益农家养蜂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蜂益”二字藏着王海柱的初心:“蜜蜂给人益处,蜂农像蜜蜂一样勤劳,还能给农业、林业、果业授粉增产。”
  2019年,王海柱的女儿王雪婷在直播平台创下一天销售额破百万的成绩,带着合作社踩上了直播电商的风口。“不是我们聪明,是不能闭门造车。”
  “政府背书帮了大忙。”王海柱至今记得,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健康蜂蜜与杜康酒一同成为指定农副产品,央视跟着采访后,订单量随之上涨,“政府说‘这是咱河南的特产’,比我们自己说一百句都管用”。
微信图片_2025-09-26_161059_630
  甜蜜事业,责任与担当
  “一人富不是富,集体富才是富。”如今,蜂益合作社带动了周边100多户农户养蜂,社员收入比当地农民高25%以上。
  最初,他们给贫困户送2到3箱蜜蜂试养:“养好了,蜂蜜我们回收,只收成本;养垮了,就算我们的。”为了让农户少走弯路,合作社投资80万建培训楼,每年培训两次,还受郑州市政府邀请给全市养蜂人讲课,教病虫害预防、成熟蜜酿造技术。“蜜蜂像人一样会生病,得未雨绸缪,等发病就晚了。”
  更暖心的是“银发就业计划”。针对村里留守老人多的问题,合作社教他们做直播、打包产品,让老人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丰富精神生活。
  社会责任从来不是口号。每年重阳节,合作社给村里老人送蜂蜜;夏天给消防队员送降温蜜;教师节给老师送伴手礼。“咱是农民出身,能帮一点是一点。”王海柱指着墙上的“全国农民专业示范社”牌匾,“这牌子不是给我自己的,是给所有跟着干的蜂农的。”
  更难得的是,合作社还建了蜜蜂科普研学基地。“城里的孩子不知道蜂蜜是咋来的,我们就让他们穿‘太空服’看蜂箱,亲手摇蜜、做蜂蜡香皂。”王海柱记得有个小朋友回去后给家人讲“蜂王是蜂群的妈妈,工蜂最勤劳,雄蜂只负责交配。”王海柱听了笑着说“科普就是播种子,现在孩子懂蜜蜂,将来才会珍惜自然。”
微信图片_2025-09-26_161107_401
  下一站:万吨蜜库,接住养蜂人的“底气”
  展望未来,王海柱有着清晰的规划。
  “我们园区一期已经完工,达到了正常生产运营的状态。明年4月启动二期建设,向三期万吨蜜库迈进。”“这是给蜂农建的‘蓄水池’,再也不怕蜂蜜卖不出去放坏了。”
  他还有个计划:把社员规模从285户扩到500户,“让更多农户跟着养蜂,跟着赚钱”。但他也有顾虑:“养蜂辛苦,年轻人怕寂寞,现在的‘蜂三代’‘蜂四代’得熬得住。”
  王海柱的儿子去年考取了中级职称,女儿已是河南省劳动模范,“他们都在基层历练过,从蜂场到车间,啥活都干过”。他常对孩子们说:“养蜂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这也是他给想入行的年轻人的建议。
  说起合作社的核心精神,王海柱想了想:“蜂蜜自然甜,健康永相伴。”就像上海交大培训时教授说的,“做农业要踏实,基础做好了才会开花”。
  “有人问我,做了一辈子养蜂,腻不腻?”王海柱望着远处的蜂箱,蜜蜂正带着花粉归巢,“一辈子,只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这是王海柱的信念,也是蜂益的底色。
微信图片_2025-09-26_161114_091
  结语
  “集自然精华,献健康万家”——这是媒体给蜂益的留言,也是王海柱的初心。从太爷爷的“掏蜂糊口”到如今的“产业振兴”,四代人,一件事:把一瓶蜂蜜做真、做纯、做到底。
  “蜂益自然甜,健康永相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承诺。正如王海柱所说:“我们所有的努力,不只是为了卖蜜,更是为了让更多人吃到真蜜、获得健康。”
  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总有像王海柱这样的人,守着老手艺,跟着新时代,把“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过成了最动人的风景。而我们吃到的每一口甜,都是他们藏在时光里的深情。

发表评论
0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