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辉 李权 摄影余悦)福建省漳州市报道:2025年,福建省漳州市在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民生福祉提升的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城市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农业:漳州以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截至2025年6月,全市10个县(区)已建成9个产值超5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其中芗城、龙海、漳浦等地的生猪产业园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率100%,形成“高位养、低位种、自循环、不污染”的立体生态模式。在诏安县,南方肉牛产业集群通过牧草产业化试点,将养殖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带动周边种植户增收超30%;南靖县优质肉鸡产业集群则依托沼液养殖藻类技术,开发出高附加值饲料产品,年产值突破12亿元。农业科技赋能成效显着。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8.6万亩,推广优新品种覆盖率达92%,其中平和县蜜柚优新品种示范基地实现亩产提升40%,果品优质率提高至85%。通过“一园多区”规划,漳州已形成县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相关经验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工业:漳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5%,增速居福建省前列。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加速,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5%和18.7%,其中三宝钢铁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的智能工厂项目,实现人均钢铁产量提升3倍,能耗下降15%。民营经济成为增长主引擎。亿元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6.7%,立达信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厂中校”模式,联合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效率提升40%。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古雷石化园区获评“中国化工园区30强”,长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600.8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52.8%,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城建:漳州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推进,龙文区九十九湾获评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高新区龙江岁月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海绵城市建设连续两年获国家A档示范,新建改造城区福道124.7公里、口袋公园40个,新增公园绿地137.6公顷。数字基建赋能城市治理。全市建成5G基站8400个,家庭千兆光纤覆盖率达98%,漳州云计算中心算力突破500PFlops,支撑“城市大脑”日均处理1.2亿条数据。在交通领域,漳州港疏港铁路全线贯通,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市区新增2条公交文旅专线,串联18个景区,日均客流量增长40%。

教育:漳州2025年,漳州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60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1800个、普通高中学位8353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3%。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闽南师范大学新增海洋科学、数字经济专业,科研经费投入同比增长25%;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与三宝钢铁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年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人。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全市85%中小学建成智慧校园,推广AI学情分析系统,识别学生学习薄弱点准确率达90%;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12所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校结对帮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医疗卫生:漳州医疗卫生资源扩容提质。2025年,全市新增床位732张,市中医院总部院区开工建设,建成三星级以上农村幸福院966个。在公共卫生领域,市疾控中心P3实验室具备高致病性病原体检测能力,漳州市医院朝阳分院创伤中心通过国家四级评审,急诊救治成功率提升至96.7%。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12个县域医共体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覆盖率达100%,年服务群众超200万人次。通过“名医入漳”计划,全市引进国医大师和院士17名,设立名医工作室153家,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端医疗服务。

暂无评论